云深处诗意栖居——一个查包養經驗山区县活化传承的乡村实践_中国网

海拔850米的寨头岭上,60岁的村妇鲍菊球推开窗子向外眺望,眼里透着光亮:云蒸霞蔚的山间美景,三三两两的游客闲适漫步,整个村子都生动了起来。
  农家一扇窗,时代一扇门。2018年5月,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曾到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调研,看见一场“拯救老屋行动”,传统村落渐次“复活”。近日,记者重访这里,眼前徐徐铺展着的,是一幅主客共建共享的乡村美好生活画卷。
  这个山区县持续推进活化传承的乡村实践,不断生发出新的变化:传统村落被点亮了,焕发独特魅力;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“鲍菊球们”也被“点亮”,在与外部世界的热情拥抱中迎来新的生活。

入山村,见美好

深山村里年味浓。龙年新春,松阳乡村的角角落落都热闹起来了,传统年俗绽放出缤纷色彩。
  在竹源乡小竹溪村,大大小小的社殿、香火堂内,祭祖仪式接连不断。大到整个家族,小到三口之家,一起传承着延续千年的“仪式感”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  在大东坝镇石仓村,山边马灯行头在这个春节风光无二。以竹篾编织的马头马尾、花花绿绿的戏服……10多岁的孩童演员们寒假里最大的期待,就是加入这场非遗马灯活动,走街串巷送祝福。
  “老祖宗留下的民俗传统,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。”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党支部书记鲍朝火说。
 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,有1800多年建县史,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最多、风格最丰富的县域,被称为“最后的江南秘境”。
  山野葱茏,云卷云舒。2016年,一场“拯救老屋行动”开启了这个山区县活化传承的乡村实践,也拉开了这里的传统村落走出颓势、迎接美好生活的序幕。
  “十年前,常住村里的只有20多个老人,房子也倒得七七八八了。”鲍朝火从手机里翻出一张老照片,老屋的木制房梁被雨水腐蚀仅剩一半,夯土黄泥墙也坍塌散落在地,空置多年的屋内都长出了杂草,透出萧瑟之感。
  这里如今是名为“今有光”的文创品小院。外立面是修缮翻新过的木梁夯土墙,延续着整个古村的色系与质感,承载的却是现代气息。
  前些年春节,叶村乡横坑村叶登源、周美英二老都会被子女接到丽水城里过年。
  “但这几年,我们全家老少都喜欢在村里过年。”叶登源的儿子叶朝义说,现在老家的村子里更有生活的味道。
  截至目前,松阳“拯救老屋行动”中实现挂牌保护的传统建筑超过1200幢,整个村落面貌焕然一新。
  中国人的乡愁记忆,多有相似的轮廓。如今松阳传统村落的美好乡村生活,引来万千城里人来此修心、养心,积蓄新能量。
  一家四口,一车,一狗。从上海驱车而来的卢女士带着家人和爱犬,在陈家铺村度过了悠闲的三天。
  “每天就在民宿门口看日升月落,在转角遇到的书店、咖啡馆里一坐就是半天。”卢女士说,村里的时间过得慢,让人身心都得到了放松。

大山里“长”出美术馆

先锋书店是“南京的文化名片”。2018年6月,先锋书店的第14家乌托邦平民书局选择了以山峰和坚固之所为家,在陈家铺村的悬崖上开出了一间“网红书店”,外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。
  鲍根余是村里的老支书,每天吃完早饭,他都会去村口的快递点领取新到的书籍,分成两摞,用担子挑回店里。
  “村里的书店不是摆设。”鲍根余说,现在回村和进村的年轻人、小孩子多了,看书的人多了,书店就是村里应该有的。
 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而言,保留原汁原味与接受新鲜事物,取与舍之间需要有清晰的原则边界。所谓活态传承,如何界定?
  “保护传承并非大拆大建,而是在古村落历史风貌的土壤上自然生长。”鲍朝火说,从他2013年决心回村发展时起,就对村里的历史风貌与传统保有一颗敬畏之心。
  完全依照山顶老屋的排列起伏曲线,沿用夯土黄墙、原木房顶的主色调,一座美术馆倚山而生。
  “大自然是最好的设计师。”横坑村玖层美术馆发起人杨洋说,她选择从北京到松阳,正是看中了这里的独特风貌,在此设计建设的现代建筑也必须沿着乡村的风貌肌理自然伸展。
  玖层美术馆与周边农屋,馆中人与村民,也从彼此遥望到自然相融,构成了一幅现代古村落的画卷。
  以石仓古契约研究成果为基础,以“契约精神”为灵感,以当地石材为主材,契约博物馆成为石包養網仓村的新地标,引导人们对规则、信用产生尊重和敬畏。
  还有山头村的白老酒工坊,蔡宅村的豆腐工坊,平田村的农耕展示馆,力溪村的连环画乡村艺术馆……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散落在松阳各个传统村落的图书馆、美术馆、陈列馆等公共文化空间,数量超过30个。
  在充分尊重当地传统、文化、产业和空间肌理的基础上,这些建筑形成了一系列小而精、小而美、小而特的文化空间,在松阳的传统村落扎下深根。它们是当地人文特色、生产生活形态的展示空间,是提升当地人与外来客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,也是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良好载体。
  从田间地头劳作而归的村民会在博物馆花坛边的长凳上小憩片刻,天真的孩童穿梭在厚重的石墙间嬉闹……
  “家门口的博物馆,就像是我家的客厅。”大东坝镇石仓村村民雷艳红自豪地说,外面的客人来了,都要带他们到博物馆转一转。
  松阳县委书记莫靓说,松阳在“国家传统村落家园”建设进程中,通过点位上的适度刺激,慢慢恢复古村落生命力,力求在最大限度保留原风貌特色的基础上有机更新,让人们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,又体验到舒适的公共服务。

“三乡人”种出“三原色”

三都乡松庄村79岁的叶金娟做梦也没想到,这辈子还能做除了家务、农活以外的事情。在一群年轻人的策划下,她的手印、脚印不仅变成一幅幅画,还被做成冰箱贴、磁力贴等文创商品,受到游客们的喜爱,她也因此有了农产品以外的收入。
  在“村口的涂鸦”画展上,所有作品都由松庄村的老人创作。城里来的年轻人做指导,爷爷奶奶们将双手、土豆、菜心和茶叶等蘸上颜料,在纸和画布上印下属于他们的乡野风韵。
  画展的创意来自村里的“新乡人”——上海民宿投资人孙培。2018年,她看到传统村落所蕴含的生机,便带着她的首家民宿综合体规划设计入驻松庄,签下18栋老屋。
  自此古村开始涅槃般的“新生”,陆续有了客房、咖啡厅、餐厅、书吧、会议室等。
  “原乡人”叶胜忠在松庄村种植水蜜桃多年,过去卖桃子都要挑着担子去城里,现在村里游客多,他和乡亲们的桃子不出村就卖断了货。
  “线上线下联动,松庄村的桃子从每斤3元卖到了6元。”松庄村党支部书记叶根忠介绍,2023年乡域公共品牌“秘境仙桃”发布,进一步带动了当地桃子销售。
  市场化思路带来普遍效益。松庄村的土特产端午茶、茶叶、桃胶、白老酒等近些年都“火”了起来,销售到全国十几个省份,村民每年人均增收超过2包養000元。
  原乡人“种”产业,新乡人“种”创意,归乡人“种”文化。
  在松阳,一批归乡人带着望乡的情愫和闯荡世界后的眼界,成为古村落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  “80后”叶科2022年回到酉田村,将原五心小学旧址进行改造,新建“五心书房”,打造集研学、非遗手工体验、乡村文创等业态为一体的共富工坊。
  “00后”汉服设计师刘雯悦,回到三都乡里庄村建立了工作室,把从古村落中汲取的设计灵感应用到汉服上,积极宣传传统文化。
  主客共建共享乡村美好生活。三都乡党委书记孙梦俏说,“三乡人”是乡村发展的引领者、推动者、建设者,三重力量共同“种”出了“三原色”,才会有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发展的相得益彰、五彩斑斓。

他们都是骄傲的

陈家铺村里一家民宿餐厅前些天开业,第一件事是邀请全村村民一起吃饭。餐厅的工作人员手写了80多份请帖,挨家挨户送上门,还在村口喊起“大喇叭”吆喝大家伙儿。为了配合老人们的作息,村宴时间特意提前到下午四点开始。
  “这里是原住民们的家园,也是我们的家园。”山果落餐厅负责人杨慧娟说。
  外来工商资本经营的民宿里,打扫卫生、修剪植物包養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本村人。不少民宿老板每年会带着全部员工一起外出旅游团建,村里的老人们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山外的事物。
  如今孙培一年有超过300天的时间,待在松阳的乡村里,工作和生活早已深度融入村庄。她与村民像家人般相处,是松庄村的“荣誉村民”,参与村庄治理与发展谋划。
  杨洋则为村里老人们谋出了新活计。过去老人们把漫山遍野枯萎掉的包養網竹子拿来做竹扫帚,逢乡镇大集时拿去售卖;而杨洋用艺术家的眼光,发现干枯的竹枝制作出来的茶垫,平整又别致,便手把手教村民们自制茶垫。
  “无论制作的手艺好坏、后续能不能卖出去,我都以10元一张的价格收来。”杨洋说,老人们不仅每个月能增收千余元,还积极与她讨论如何把竹枝编得更精美、如何加入新创意。
  外乡人看过来、走进来,原乡人望出去、走出去,一进一出间,小山村“火”起来,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乡亲“活”起来。
  6年前,记者在此采访,接触的村民们大多拘谨,与外来人有着天然的距离。如今,笑意写在他们脸上。
  “过去谈到自己的山村,他们很害羞,不善表达,现在他们都是骄傲、主动地介绍村里的风土人情。”孙培把这些点滴变化记在心里。
  现代化的本质,是人的现代化。
  松阳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李巍说,乡与城、形与神的双向奔赴,由外及内、由村及人,让传统村落沐浴着现代文明。
  松阳对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乡村实践,走进了国际社会视野,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包養经验。
  在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上,松阳将中国浙西南地区大山里的乡村发展故事传递到国际舞台,还与联合国人居署签署了“可持续乡村创新发展”合作意向书。
  从村落建筑风貌的修缮,到乡村人文肌理的复苏,再到村民精神生活的充盈,松阳大山云深处的诗意栖居,散发出中国传统村落历久弥新,氤氲现代文明的无限魅力,展示了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。


已發佈

分類:

作者:

標籤: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